91文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404章 炉渣的另一种用法

第404章 炉渣的另一种用法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此渠建于汉武帝年间,前后耗费近十年动万人,最终引洛水入长安,建成了这座中国史上第一条地下引水渠。

如果将龙首渠与古罗马高架引水渠对比的话,孰难孰易是一眼看得出来的。

毕竟古罗马的高架引水渠大部分长度仅十几公里,即使算上涵洞,一条完整引水渠的长度也很难超过一百公里。

而全程都在地下的龙首渠就有足足七十公里,而众所周知的是,地下开渠牵涉到海拔高低差的确定、引渠路径规划、水源选择、地质环境勘定、水流分布计算等等,双方需要的技术储备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龙首渠的这种修建技术如今被称作井渠,在汉朝征服西域后,这项技术迅速扩散到中亚,收获了广泛好评并沿用至今,在民间得名坎儿井,其内容在历史课本上也有讲述。

作为反面例子的恰恰就是罗马,古罗马城是典型的自然聚集型城市,缺乏规划。

先天环境无法满足后期需要,等到人口爆炸时古罗马工匠发现地形多山,且地质多为岩石,以当时的技术无法大规模挖掘涵洞,于是修高架引水属于迫不得已的选择。

而同时期的秦汉时期,老祖宗们已经不满足于规划单一的城市,开始尝试构建城市群规划体系。

还是以汉长安为例,天下太平后迅速暴增的人口让长安不堪重负,在官方的规划下,一些能够集中的职能迅速被转移到周边小城中去。

巅峰时期长安的都市圈的小城高达57座,这些小城各司其职,将整个长安都市圈拱卫的井井有条。

另外汉代之后,民间的生活用水相关的技术也是一直在发展的,如今影视剧拍古代取水不论朝代都是轱辘系桶多多少少有点刻板印象。

比如郑县、夏阳等城,专设铁官,集中冶铁,属于如今工业区的雏形。

比如栎阳、徽县等城,临河而立,司掌漕运,设巨粮仓转运长安诸城。

莲勺县设盐官,供给关中京师所需之盐;船司空则是京师掌管造船的部门直接空地起新城,因而得名,也是纯粹功能性的卫星城。

而这样超前完善的规划自然也是对城市引水有所规划的,比较知名的如灵渠、郑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首先是引水渠满足居民的日常用水,大部分人印象中的灌溉农田反而是它的次要功能。

最典型的莫过于龙首渠,长达七十公里,位于地下三十米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