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锦衣传奇 > 第七十九章 京城混斗

第七十九章 京城混斗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如此,朱六和嘉靖帝一方占了便宜,杨林也算是将将维持未倒。

嘉靖帝妥协,从工部所议。

可是这一来,更多的人投入了朱六和嘉靖帝的阵营。

接着,各部轮番发难,杨林也动用各部的力量,进行消极抵抗,拖延时间。

先户部议理财事宜,而在嘉靖三十七年二月二十日,户部尚书方钝奏言:天下财赋,每年入太仓银二百万两,旧制以七分为经费,存积三分备兵事、荒歉,以为常。嘉靖二十八年以前,每年支出最多不过二百万两,少者仅七十万两左右。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后,每年调兵遣戍,所增兵马数多,饷额增倍。至嘉靖三十四年、三十五年间,宣、大边事益急,一切募军、赈恤等费,俱取于内库,岁无纪极。嘉靖三十年所发京、边岁用银至五百九十五万两;嘉靖三十一年为五百三十一万两;嘉靖三十二年为五百七十三万两;三十三年四百五十五万两;嘉靖三十四年四百二十九万两;嘉靖三十五年为三百八十六万两;嘉靖三十六年三百零二万两。太仓岁入银二百万两之额,不能充岁出之半。于是箕敛财贿,题增派,括赃赎,算税契,折民壮,提编均徭,推广事例由此大兴。地方有事,有司往往奏留,如浙江、直隶被倭患,川贵采木,山西、陕西、宣府、大同,以兵荒,岁入二百万两之额且亏三分之一。而内庭之赏给,斋殿之经营,皇上不时之征取,年初大同右卫告急,入春以来已发宣、大银二十万两。而天下****至太仓银仅七万,库银积储大约不及十万两。且边臣奏讨日增,以致内藏空虚,官府搜括已尽,民间科派已极。

朝廷并以此为借口,大肆打击锦衣卫控制的官员,同时控制银钱流向,遏制杨林的命脉。

杨林尽力还击,嘉靖三十七年二月十三日,江西借口因岁办大工木料不足,经巡抚都御史马森奏准,以本省嘉靖三十六年起运南京仓粮三十六万六千石,折银抵偿木价。每石折银零点八两,其中零点五两给军,零点三两补抵木价。

如此才勉强稳定住局面,平衡住势力。

但是嘉靖帝即可下诏——下不为例。

继而,工部议征京军十万人修建朝门

为解决财政危机,特提出七条措施:一、将嘉靖三十四年存积盐引,召商纳银太仓,依原价银一钱加三分,特行超掣。二、将三十三年开派盐引纳米、草本色者,米一石减一斗,草束五十斤减一斤八两。三、将浙江、湖广、江西及南直隶州县原派南京户部仓粮暂借三年,改折一半,发太仓银库。四、江、浙、湖广三省及南直隶州县自嘉靖三十一至三十五年拖欠本色税粮,改征折色,限一年内完解库银。违限不完,仍征本色。五、各处拖欠户部钱粮,自嘉靖三十一年为始,限一年内追解完报。六、各处盐课、盐税悉解户部发过,所在官司不得擅自奏留或别项支用。七、议处赃罚、事例、税契、民兵等银,原因边费浩大而征取,近因营建朝门移助工费。今工部钱粮额足,当分其半还给户部。

方钝奏疏呈上,嘉靖帝降旨切责其谋国不足,令再议。

但次日,户部遂先发太仓银五万两,米二万石,豆一万石,支援大同右卫。(未完待续)

嘉靖三十七年二月十三日,镇远候顾寰奏言:朝门工大,京营军力不足,请量令在京各卫所官旗出银募夫,视俸厚薄为差,以助工役,以苏军累。

杨林所部皆权力反对。

如今朱六当权,调派民夫,让锦衣卫出工役,必然是落在杨林一边的头上。

可是最终,工部以为,每年工兴,多取办营军官为给食,未闻有告病者。

近以门工重大,本部议将军夫十万人,分为四班,轮番应役,又以雇募民夫四万六千人助之。可谓劳逸得宜,公私两全,何独累官军且至以银代役?顾寰所请,为姑息之政,不可行。若军中有老弱不堪赴工者,令其自请雇工,有司不问。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