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仙侠 >大秦王座 > 第三百三十七章 天灾不可阻,但人祸可以

第三百三十七章 天灾不可阻,但人祸可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当时领兵征讨魏国的正是王贲,大梁城确实城高池深,其内又存有大量的粮食,足够魏国苟延残喘个三五年。当时韩、赵、燕三国陆续为秦所灭,只要剪灭魏国,天下便只剩下齐、楚两国。楚国是块儿硬骨头,在啃这块儿硬骨头之前,秦国肯定要扫除一切后顾之忧。

三日之后,郑国带着手下三十余名水师,乘着皇帝特赐的四马青铜车,在王陵所率一千精锐飞骑护卫下隆隆东去了。王贲与马兴立即齐头并进:王贲领决通川防,马兴领旧漕渠疏浚。

由于两事均不涉水路勘察等新渠路开通,故王贲与马兴商议过后以战事筹划,采取了统筹之法:以郡县为本,凡受益之郡县,以郡丞亲率民力施工;王贲马兴各向每郡派出两名水工,各率一千军士,督导查验两**程,均以一年为限,务须完工。水事涉及民生,各郡县不敢也不想怠慢。作为受益者,各郡民众更是无不踊跃赴工。

川防者,江河之堤防也。自古江河天成,本无人工堤防。夏商周三代,但有治水都是疏通入流人海,也无筑堤拦水之事。自春秋开始,因周天子王权衰落导致诸侯分治,各诸侯国内便逐渐兴起了在各自境内的江河修筑堤防。这种堤防在当时主要起两种作用:第一种是对于可灌农田之水流,上游筑堤拦截以断下游他国用水,如"东周欲种稻,西周不放水"的两周争斗;第二种在水量丰沛的大河大江,则是筑堤拦水以逼向他国为害,或淹没他国农田,或吞噬他国民居。两种川防之中,尤以后者为甚。

秦国关中水系相对自成一体,国土几乎独据渭水全程,故无川防战之事。而自函谷关外开始,与黄河相关的周、韩、魏、赵、燕、齐,都曾经壅防百川,各以自利,同时为害他国。

黄河东岸,**两国地势高,齐国地势低下。为防**两国河段的洪水淹没本国农田。齐国在距离河岸二十五里处修筑了一道大堤,从此只要河水大涨,东溢遇到齐国大堤,便西卷回来,反而淹没了地势高的**农田。

有着地利对**两国自然不满意,会商之后两国共同筑起了一道大堤,也是筑在距离河岸二十五里处,只不过方位不是正对。如此,河水但涨,便在两条堤防间游荡。而汛期一过,两条堤防之间便积起了厚厚的淤泥。长此以往,这里渐渐隆起成为美田。三国民众纷纷进入堤防耕田,无洪水之时除了争夺耕田,倒也平安无害。

民众为了牢固占据耕田,便在其上盖起了房子,聚成了村落。然而遇到大洪水时,则冲毁堤防连带房屋一齐淹没,死人无算。于是,三国便在原堤防处后退,再度建起更高的堤防以自救,以致堤防渐渐逼近了城郭,一旦堤防再度被冲毁,大水冲进城里,民众便只能住在水中排水自救了,为此淹死者不计其数。

处下者不愿让地给洪水以出路,处高者不愿下游筑堤而洪水倒卷,各以堤防为战,致百姓长期遭殃。

战国另一堵截洪水的恶例,是魏国丞相白圭。白圭乃战国初期名相,然由于商旅出身,大约利害之心甚重,于是在大河修筑了堤防,将洪水逼向了他国。孟子当年曾当面指斥了白圭的做法:"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以四海为壑。今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

后来魏国走到穷途末路,企图龟缩到城高池深的大梁城中与秦国僵持不下。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